2016-06-18

給泛科學的履歷

  

前言


我大概是在大二(2012)那年左右知道泛科學的。從高中上大學後,受到多元學科、網路使用時間變多的影響,我變得很渴望知道一些我不知道、或是過去我學過,但發現自己不太清楚的知識。爾後,就發現了泛科學;時至今日,泛科學仍然是我認為台灣經營的最好的科普網站。因此,今天看到了泛科學有實習的機會,讓我很想進去這個憧憬很久的地方去看看。

看到了徵選條件,我先附上一則在自己臉書上對泛科學文章的貼文(連結),是關於眼動儀的文章。額外的,我附上自己一個私下經營的粉絲專頁(Wheat's Fblog):我平常就有評論的習慣,有時會在別人的臉書動態上回覆看法(例如對日劇今日子的劇情設定討論);或是當我看到有興趣的文章時,我會做個簡短評論,再轉貼到這個粉專裡頭,像眼動儀的泛科學文章在當時我就有簡單評論過(連結)。最後再附上一個我還在編寫的心理學科普電子書。我認為科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科普就是一個把所學知識重新消化後,用簡單語彙吐出來的過程。心理學是我所學,所以我也在自己的閒暇時間,試著把心理學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科普出來。


我的求學經歷


我高中就讀武陵高中,大學是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心理所認知組。

在高中,我參加的社團 - 演辯社對我的影響很大:演辯社教會了我產生論點、蒐集論據、透過表達論證的過程,也讓我理解一個好的辯論比賽會需要哪些過程(需根解損)。另外,還有一個額外效益,就是我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讓我對哲學以及心理學產生了興趣,而這在我大學的經歷產生了一點連結(參加了中正哲學營、進入高醫心理系)

在大學,「心理學」這個名詞在入學前幾個星期很讓人興奮,就像在高中對這個名詞感到好奇一樣。過了一段日子,發現心理學和自己心目中所認為的有所落差:心理學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它的研究方法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質性的」。讀的越久,越發現心理學是個很矛盾的學科。讀的久了,給了自己一個安慰的解釋,就是回歸到普通心理學課本的第一章的名詞解釋: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認知歷程的一門學科
重新了解這點之後,就對心理學的矛盾之處稍微釋懷了一點。

除了心理學課業的啟發,大學的一些活動經歷也讓我有所成長。例如「帶營隊」、「打系隊」等等。「帶營隊」是高醫心理系有辦營隊活動給高中生參加的習慣,而心理營底下有個次組織叫輔導部,這個輔導部用類似團康的方式來帶高中生體驗小型的團體諮商歷程,我從中得到了不少收穫。「打系隊」是系上許多人想運動的好選擇,我則參加了系排和系羽,並在大三那年當了一年系羽隊長。打系隊讓我學到如何和課業調配時間,也了解該如何在球場上、或是工作分派上與人協調事情。

在研究所,我選擇進入輔仁心理所認知組,在這裡我受到了不錯的量化研究指導。無論是在實驗程式的編寫、統計軟體的操作與解讀、文獻的蒐集與整理能力,都有一步步扎實往上爬的感覺。在課外,我也感受到校與校之間的差異性,輔仁的系所豐富讓校內有各式各樣多元的活動可以參與。


在科普這件事幫的上忙的技能


或許有著一顆渴望科普的心才是最大的要件,但還是先從一些基本技能開始說起。那就先以招募計畫頁面的進修課程為例,再來自薦自認有加分的技能。

編輯
若提到打報告,我已經有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的經驗,簡單的文字編輯應該可以勝任。若是要共同編輯、需要學習能共同協作的服務,自認對這類服務適應能力不錯。例如,當初Google文件甫開放,就與同學利用Google簡報共同編輯投影片過。

採訪技巧
我的採訪經驗並不多,相關的經驗有打逐字稿(從中學習訪談技巧)、團康性質的團體諮商(需要承接對話)、以及幾次課業報告性質的訪談(例如,人類學報告到菜市場了解客人都從哪裡來、廣告實驗詢問受試對不同廣告對閱讀經驗的影響)

社群操作
有開過一兩個臉書粉絲專頁,但都沒有做大。一個是 Wheat's Fblog,一個是 高醫心理NGO。前者在本文開頭有提到,是一個我簡單評論文章後轉貼儲存的地方。後者是因〈應用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程展開的實做,當時的主題是「網路社群」,想把系上串連成一個網路社群,就架設了一個免費論壇以及開了高醫心理NGO這個粉專,後來因為畢業就沒有延續下去。

圖表製作
這點是我想要學習的地方。目前我製作圖表,會先找適合這個主題的模板,再稍微修改一下來完成。另外,我目前在自學 R 這套統計軟體,將來有機會能透過這套軟體來畫出美觀的統計圖表。

其他加分技能


心理學知識
雖然心理學內部領域的歧異不小,但它依舊是相當貼近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門學科。不敢說能洋洋灑灑的寫出長篇大論,但沉浸在心理學相關系所五六年的我,應該多少能傳遞一些心理學知識給社會大眾。

勤於吸收新知識、新趨勢
這點可以在我的粉專 Wheat's Fblog 看出來,幾乎每天都有五篇以上的簡短評論。雖然這個習慣和科普的關係沒這麼直接,但學習原本不熟悉的知識,也許將來某天就能派的上用場;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也許將來有天能將知識跨領域地結合在一起。


後話


雖然和應徵內容不太相關,但還是想說一下。幾年前,看到中國有果殼這樣的科普網站時,我覺得很羨慕。當時搜尋台灣的類似網站,有找到科景,但覺得更新速度不快;接著泛科學就出現了。在泛科學不斷成長的期間,我參加過像是第一屆的泛科學年會、泛科學主編來選修課演講、在南部舉辦的簽書會等等活動。我覺得,我就像是親身參與了一場專屬於台灣科學社群的誕生過程。

最後,希望有這個機會可以加入泛科學的一份子


---

【實習】邱繼緯應徵泛科學-實習編輯
邱繼緯 輔仁大學心理所碩二

---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