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

心實改錯題(城鄉差距)

前言

今天是兩年來第一次去問心實改錯題(汗)。雖然問法有點笨拙,但算是有些收穫吧。

因為一直想要以部落格的形式給回饋,但沒想到所謂的回饋,就是「在下次上課前,以部落格、紙本形式呈現的文本」才算是對上堂課的回饋。好吧,是我沒聽清楚,認了= =。所以現在打算以對心實題目陳述、解題、延伸,以及一些想法的方式,來當作對心理實驗法這門課的回饋。

題目

首先是第一題。(2012.5.29 考)

一、刊登於人口學刊 37 期的論文「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是台灣第一篇直接以學生成績探討城鄉差距的文章。作者取得 2007 年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資料,畫出上面的地圖。住在台東的小蔡(化名)剛結婚生龍子,看了這篇論文之後發現台北市大安區是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全國最高的地區。於是小蔡決定舉家搬到台北市大安區,這樣他的小孩就可以進入台大就讀了!因為住大安區可以讓小孩的學測變高分!

噹噹噹,總共有約 40 分鐘的作答時間!(請思考)

在思考的同時,因為也是第一次說到心實的改錯題,就說明一下作答方式好了。以開放式作答為主,先以(A)為標題指出錯誤的地方,再以(B)說明如何改正被指出的錯誤。感覺這樣有些籠統,就放上考題的「指導語」好了。

請注意:

  1. 分兩個部分回答:a. 指出錯誤在何處(請說明清楚錯在哪裡,並說明你認為錯誤的理由);b. 如何改正你所指出的錯誤。
  2. 利用題目下空白回答。
  3. 請不要有太多無關多餘的敘述,情況嚴重時扣分。
  4. 請依照問題嚴重順序答題,這會影響你的成績。
  5. 論理的清晰度是評分的關鍵,請敘述完整之邏輯架構。有矛盾、不合理、過於無關的敘述會倒扣分數。

複述了題目也說明了作答方式,該是作答的時候了。(因為編輯器格式的關係,會和紙本作答時不太相同,但架構不會有差)

A,錯誤

  1. 「...!因為住大安區可以讓小孩的學測變高分!」這樣子宣稱是不對的。雖然從題目上可以得知「台北市大安區」和「成績」間有高相關,但仔細看看樣本的取得方式,會發現樣本是從一個以既定事件的資料中取得的,並沒有經過實驗的操弄、以及對照組的比較,以看出變項或是因子的效果。所以,無法用「台北市大安區」和「成績」間的高相關,推論出「只要進台北市大安區,就能變高分」這句話。
  2. (從缺)

B,改正

  1. 進行一場能夠操弄區域,影響成績的實驗(顯然不太可能),或是再研究影響成績的細部原因。(有可能是家庭因素、社會環境 ...)
  2. (從缺)

想法

其實原先去 meeting 時的想法不是朝著「因為資料取得方式沒經過操弄,無法推得有因果關係」這個點去想的;這個點是老師指引了很久、很久之後才說出的答案(雖然在全家討論時有想到『類實驗設計』這個概念,但一下子就被我丟掉了)。

本來的想法是,區域並不是最主要影響成績的因素(預設了有很多因子會影響成績),主要的是:家庭(阿阿阿怎麼敢做出這種假設 XD)。家庭的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成績,透過教養、或是經濟(補習)的方式來影響。在此題的例子中,「台北市大安區」之所以和「成績」有高相關,是因為有許多品質素養很高的家庭在「台北市大安區」裏頭,並不是「台北市大安區」直接影響孩子的成績。所以,即便小蔡舉家搬到台北市大安區,家境沒有變好的話,也是沒用的。

↑然後這段推論被打槍了

 

回饋

在自己也還不清楚問題點在哪裡時,貿然去問,就像是瞎子摸象般,看不清真實的全貌。倘若有了一點概念,剛好老師的提示也有接收到的話,就比較能夠開竅。像是老師一直不斷地重複:「想想看資料取得的方式阿 ...」,就真的是想了蠻久的。

 

延伸

此篇論文的出處於此:點這裡。下面的訊息整理自摘要 & 部分文獻內文

論文作者:陳奕奇* 劉子銘**,前者是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後者是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助理教。

資料來源:

  1. 96 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為主(文中有提到因為一些限制,所以是隨機抽樣,並非全體)
  2. 學生戶籍地郵遞區號的資料
  3. 輔以台灣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處理後的數據:

  1. 以地理區域圖形描繪出在台灣地區學測成績的城鄉差距及其分佈聚集的型態
  2. 以空間聚集統計值呈現出城鄉教育發展失衡的程度

本文貢獻:

  1. 空間群聚指標分析學習成就之城鄉差別,避免以人為的行政區域劃分資料,因而可降低估計上的加總偏差
  2. 實證結果發現部分鄉鎮的學測表現並不亞於大都會地區,然而部分都會區之教育成就並不如預期中表現優異
  3. 從空間例外區之分佈特性隱含改善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與契機。

隨文節錄一張樣本空間分布

im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